更多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关注 > 2023

工人日报 | 不进大厂进工厂,这位博士工匠让机器人生产机器人

走进智造工厂   探访“数字工匠” ⑥ 

1.jpg

辽宁沈阳,隆冬时节,记者来到位于浑南区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新松公司)生产车间,眼前的景象颇有科幻大片的即视感:上下翻飞的“中国红”手臂与黄色的移动机器人“协同作战”——机器人正在生产机器人。


博士工匠、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高级总监王晓峰就是给这些工业机器人装上“大脑”的人。


6年前,28岁的王晓峰脱下东北大学的博士服,穿上一身蓝色工装,成为新松公司的一名研发人员。生产设计一线的摸爬滚打,让他迅速成长,在机械臂先进控制算法与智能应用工艺研发领域崭露头角。


王晓峰和同事们设计的机器人,可以移动几十吨重的大型设备,可以进行误差以微米计算的精细操作,也可以代替工人在高辐射、高温的操作环境中精准作业。他们研发的机器人正在改变工厂和工人的作业场景。


2023年11月8日,包括王晓峰在内的新松机器人研发团队被辽宁省委宣传部、省精神文明办授予辽宁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
2.jpg

▲王晓峰在进行工业机器人调试。


01

脱下博士服穿上工装


博士毕业时,王晓峰的就业选择并不少,他的很多同学都追逐热度,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。


不过,王晓峰的内心从未动摇。“我学的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,课题组的老师都有在企业工作的背景,制造企业就是我施展所学本领的最好平台。”


除了想要学以致用,一部名为《大国重器》的纪录片也更加坚定着王晓峰的选择。


这部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历程的纪录片,记录了产业工人、工程师、科研人员等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“灵魂人物”,他们的奋斗和梦想,让王晓峰产生了加入其中的冲动。10年寒窗苦读的积累,让他迫不及待地想在生产一线大展拳脚。


入职后,原本踌躇满志的王晓峰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。


学习机器人操作手册、了解行业专有名词、掌握机械臂控制软件编程规范……他如饥似渴地查资料、向同事请教。不过,对于王晓峰来说,这恰是科研的魅力所在——在陌生的领域跋涉,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规律和规则,沿途会有此路不通的沮丧,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。


“动力外骨骼机器人新产品开发”是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。


这是针对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开发的辅助康复机器人,能根据患者身高、体重等参数选择康复步态,支持起立、坐下、行走等康复训练形式。

研发过程中,王晓峰又被现实上了一课。


以往书本上写的、导师教的参数都是理想值,而实际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存在加工偏差,因此设计时需要将误差也考虑进去。


在理论与应用的碰撞中,王晓峰真切感受着学以致用的快乐。


02

科研路上“打怪升级”


2018年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“揭榜挂帅”项目——新一代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研究,新松公司是参与单位之一。


公司将这个项目交到了王晓峰团队手中。当时,项目组有8位成员,都是入职两三年的年轻人。他们最不缺乏的就是敢闯敢拼的勇气。


这群年轻人在科研路上不断试错、“打怪升级”,最终找到了最优算法,在同时揭榜的企业中,获得了该项目的第一名。


10秒,弹指一瞬,但想要让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提升10秒的节拍,却无比艰难。


2023年3月,一家国内车企找到新松公司,提出定制一套填补国内空白的机器人——210公斤重载点焊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。面对客户的急切需求,新松公司经过半年多的研发,终于进入生产线测试阶段。然而,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——焊接质量和数据通信都满足客户需求,但是动作节拍却慢了10秒,整条生产线的节拍因此被打乱。


王晓峰所在的团队临危受命。


机器人硬件不能改变、控制器成本不能提高、提速后要保证性能稳定……一堆限制条件摆在了王晓峰和团队面前。


“答案就在那里,到达的路有很多条,没人知道哪一条是捷径,只能反复求证。”面对重重困难,他们用起了笨办法。


王晓峰把机器人的运行数据全部用软件在三维空间画了出来,逐个方案尝试。在车间尽头的一间实验室内,焊接工程师周斌给了王晓峰启发,“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弧线弯比直角弯更稳定”。


经过反复推演,王晓峰带领团队连夜修改代码,第二天一大早,真机实验取得成功。


激动之余,王晓峰在自己的“朋友圈”里发了4个字:大道至简。


03

为工人研发“好用的工具”


工业机器人研发是一个从外向内的学习过程,王晓峰正越来越靠近那个核心。


每天面对冗长的代码、繁多的数据、复杂的公式,王晓峰沉浸其中、自得其乐。


他的手中,多个项目在交替进行。


他经常被突然拉进一个技术研讨群,即刻就在群里和大家开始头脑风暴,“没人会在意这是谁主导的项目,只是希望能尽快解决难题”。


“这几年,围绕机器人控制器,晓峰尝试过不同的领域,最终他还是坚持要回到最想做的工业机器人性能提升上。”在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孙铭泽眼中,王晓峰很纯粹,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感,十分执着。


“世界范围内,工业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,是体现机器人控制器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。我们的机器人想要在高端应用领域立足,必须不断提升精度指标。”王晓峰告诉记者,他把现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焊接机器人研发上。


王晓峰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工人制造“好用的工具”。


未来,他和团队正在研发的新一代控制系统软件,将提升汽车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的点焊节拍、工艺精度和焊接质量。


对于王晓峰来说,科研的动力很直接,也很简单。


“看见客户的生产应用场景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,工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断下降,生产效率不断提升,这就是科研的价值。”王晓峰说。


“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,是企业持续深耕创新的核心支撑。”新松公司总裁张进期待,用更好的硬实力和软环境,让越来越多像王晓峰这样的“千里马”在制造企业的创新沃土上竞相奔腾。


对话“数字工匠”

问:如何看待高学历人才扎根生产一线成长成才?

答:高学历人才扎根生产一线,并不是“大材小用”,而是学以致用。以我学习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,研究对象就是各种控制器,制造企业、生产一线天然就是我创新创造的沃土。其实,无论是从事哪一种职业,在基层、在一线历练都是成长的宝贵财富。高学历人才沉在一线非但不会出现“水土不服”,还能获得从高学历向高能力转化的助力,从而从生产一线走向创新之巅。


问: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育“数字工匠”中的主体作用?

答:首先,要转变企业观念,在育才上学会算“长远账”。现实中,企业引进智能设备后,最缺的就是拥有“数字技能”的人才。但不少企业担心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被挖走,不愿在育才上投入成本。其实,从长远来看,技术、技能人员“数字技能”水平提升后,可以更好地驾驭智能设备、提升企业竞争力,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会让人才因为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选择留下。其次,对于加大投入培育“数字工匠”的企业,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税收、租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,进一步激发企业的育才热情。此外,可以尝试鼓励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共同搭建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,为相关技术、产品提供测试优化平台,促进相关成果转化,让更多工匠人才有机会实现从传统工匠到“数字工匠”的蜕变。(口述:王晓峰 整理:刘旭)


记者 | 刘旭

编辑 | 陈晓燕 罗娟 王维砚


上一条:辽宁日报——中国速度!新松欧洲新能源车载充电器大型生产线项目完成终验收

下一条:中国新闻网——喜报!新松公司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

版权所有 ©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证000000号 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全运路33号 邮编:110169
关于新松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